查看原文
其他

技术转移要相信市场机制的力量

2017-04-09 万劲波 战略与政策论坛

技术转移要相信市场机制的力量

《中国科学报》,2013-06-11 

知识和技术在被创造出来时,甚至还处于雏形时,就有了如何传播和扩散的问题。

技术扩散主要指部门间的技术传播,即技术的定型、产品化、商业化和推广应用;技术转移主要指国际间的技术传播;技术溢出主要指国际投资和贸易产生的间接性技术扩散。

随着技术贸易的全球化发展,知识和技术转移的内涵有了更广义的理解,泛指国家之间、部门之间、机构之间以及个人和机构之间的“知识和技术”存储、转化与转移活动。

三十年市场化技术转移历程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1984年,中国开始建立技术市场,当年技术合同交易额为7亿元。1985年,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科研院所转制、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等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进程。1996年,国家颁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2年,中央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截至2012年底,全国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已达2万多家,常设技术市场近200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70多家,中国创新驿站站点80多家,基本建立起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技术转移体系和服务网络。各市场主体在全国技术市场进行登记的28万余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了6473亿元,较2011年增长35%,占2012年GDP的1.25%。

【2016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407亿元】

创新主体的能力构成特征决定了未来技术转移体系的发展方向

首先,企业研发和技术吸收能力不足。

从研发投入总量结构看,企业是投入主体,但深入分析,企业的研发活动并不活跃且投入强度普遍较低。2011年,我国开展R&D(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工业企业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1.5%,其中,开展R&D活动的大中型企业仅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0.5%;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仅0.71%,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仅0.96%,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平均投入强度(不同行业存在较大差异)。

工业企业R&D经费结构为:国企和国有独资公司占14.6%;其他内资企业占60.4%;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企业占25.0%。虽然极少数中资企业具备了较强的垂直整合能力,但在很多新兴领域,本土企业总体上仍难胜任创新投入主体、任务承担主体、人才集聚主体、创新产出主体、成果转化应用主体等角色定位。

其次,三大创新主体的创新联系比较弱。

根据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可对创新主体联系进行分析。从R&D项目合作完成情况看:①工业企业30.6%合作完成:与国内高校合作占10.3%,与国内独立研究机构合作占5.6%,与境内其他企业合作占4.5%,与境外机构合作占3.8%,其他合作形式占6.4%;②研究机构23.0%合作完成:与国内独立研究机构合作占10.9%;与国内高校合作占3.5%;其他合作形式占8.6%,企业合作项目预估3.7%;③高等院校22.7%合作完成:与国内企业合作占9.6%;与国内研究机构合作占5.4%;与国内其他高校合作占5.0%;其他合作形式占2.7%。

政府研究机构项目经费是高校的2.9倍,较少流向企业;从与企业合作的经费来看,高校是研究机构的1.8倍;从企业委托经费看,高校是研究机构的6.3倍。说明企业与高校相互的创新联系相对于研究机构更为密切。这一结果与欧美的相关调查结果类似,说明公私创新合作在各国都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机制障碍。

再次,基础和应用研究集中于大学和政府科研机构。

2011年,从基础和应用研究R&D人员全时当量构成来看,大学占51.10%,政府科研机构占29.85%;从基础和应用研究R&D经费支出构成来看,大学占41.60%,政府科研机构占40.09%。企业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多数企业没有独立研发部门,研发投入强度普遍较低。从企业的技术需求结构看:2011年,工业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共投入5165亿元,83.1%用于技术改造,8.7%用于引进国外技术,3.9%用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4.3%用于购买国内技术。说明企业技术需求更偏向于技术改造等整体解决方案;企业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方面投入不足;侧面也说明国内基础和应用研究及国内技术较少能够满足企业需求。

【2013-2016年,我国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大学和科研机构R&D人员全时当量占比约79%,R&D经费支出占比约81%,仍然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体力量。】

中国主要创新主体的能力构成特征,决定了中国技术转移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促进大学和政府科研机构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转化为实用技术并向企业转移。

企业研发及技术吸收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和产学研的结合。一些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了专注于本职工作,正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技术转移机构,以便将不擅长的技术转移工作委托给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法治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技术转移体系

当前,中国正在推行简政放权机构改革,基于技术转移的“历史——现状——未来走向”,相关政策法律、制度、机构和机制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

  • 从转移主体看,逐渐从“基于技术所有者的单向技术转移”向“基于技术中介的双向技术转移”转变;

  • 从转移内容看,逐渐从“单一型的专利、材料、器件及产品”向“复合型设备、技术包、知识集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 从转移机构看,逐渐从“公共平台+分支机构”向“法人实体+共享联盟”转变;

  • 从介入机制看,产学研机构都在探索建立研发、生产的早期介入机制,政府干预也将逐渐从“研发支持”向“全周期支持”转变;

  • 从制度建设看,法治政府将加快促进技术转移从“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南京、深圳已经制订出台了技术转移地方性法规,中央层面也将推动《国家技术转移条例》的制定和实施;

  • 从国际层面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将加快促进从“单向技术引进”向“双向技术引进与技术出口”转变。

(万劲波,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3-06-11 。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 白春礼: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供给侧改革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3.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风险的创新活动

  4. 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打通“创新链”的过程

  5. 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供给侧改革

  6. 科技成果转化精准服务的规律研究

  7.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多维度评价

  8. 影响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9. 上海交通大学一年内可能造就十几个千万“科技富翁”

  10. 韩国制定促进基础与原创研究成果转移转化方案

  11. “互联网+科技大市场”——论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12. 国务院五大举措促转化:“幸福来得太突然”

  13. 美国科学院发布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评估报告

  14. 美国NIST对商务部提出进一步推动技术转移的改革建议

  15. 新型科技成果评价:市场“唱主角”

  16. 新一轮创业潮的动力及影响

  17. 大力推进市场取向改革

  18. 吴敬琏:改善供给 提高效率是关键

  19. 科尔奈:改革不要停步!不要走回头路!

  20. 中国经济的问题到底在哪?

  21. 万钢:深化创新驱动 增强科技供给

  22. 科技部部长万钢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答记者问

  23. 白春礼:科技兴则民族兴 科技强则国家强

  24. 激发新生产要素活力 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附《意见》全文和答记者问]

  2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

  26. 施一公:科技强国 从我做起

  27. 陈十一:培育有理想担当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28. 优化人才体制 释放创新活力

  29. 在“赛马”中“养马”和“相马”

  30. 科技体制改革的三项基础性任务

  31. 如何以人才驱动创新

  32. 创新驱动关键:激励人才

  33. 基于获奖者年龄的国家科技奖激励效用分析

  34. 如何为创新驱动提供优质人才服务

  35. 有些人可能会被历史淹没,但丝毫不影响他的伟大

  36. 科学报国 实现梦想-在"百人计划"入选者国情院情研讨班上的讲话

  37. “高精尖”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土壤

  38.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自信

  39. 吴晓莉专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

  40. 科研领域权力寻租亟待破除

  41. 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

  42. 潘教峰:中国加速迈向世界创新中心

  43. 穆荣平: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机遇

  44. 推进“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建设

  45. 访全国人大常委杨卫:加强基础研究 保障创新的供给侧

  46. 杨卫:我国已到达世界科学中心的边缘

  47. 丘成桐:基础科学研究需要哲学滋养

  48. 推进基础研究在中国发展

  49. 杨卫: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头支撑

  50. 丹麦发布报告总结未来经济社会与技术发展趋势

  51. 日本智库评价中国经济形势和科研实力

  52. 中美未来的科研潜在贡献度和潜在引领度分析

  53. 中美科研实力比较研究:基于《2016研究前沿》的分析

  54. 习近平:开创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55. 信息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56. 【专论】筑牢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基础

  57. 科技发展如何推动国家治理转型

  58. 【专论】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治理

  59. 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善科普?

  60. 《习近平时代》(廿四):熟知传统文化的领导人

  61. 李克强:第三方评估整改结果要向国务院汇报

  62. 李克强总理谈第三方评估报告

  63. 汪洋听取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成果汇报

  64. 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评估

  65. 法国评估2000-2015年间的企业创新支持政策

  66. “创新英国组织”评估英国增材制造研究与创新状况

  67. 兰德公司提出评估科研影响力的综合框架

  68. 澳大利亚发布“研究参与评估”试点报告

  69. OECD报告评述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重点

  70. 讲好中国故事 必须建构全面透彻有力国际的话语

  71. 【任仲平】未来五年,中国如何处理好“最艰难的工作”

  72. 《自然》提出中国要促进科研与创新需加强科学基础

  73.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74. 2016年度科学技术突破和2017年展望

  75. 感恩2016,祝福2017

  76. 【元宵诗词赏析】祝大家元宵快乐!

  77. 习近平主席2017年新年贺词提及中科院多项成果

  78. 姚檀栋院士:将青藏高原研究推向卓越

  79. 丁仲礼:应对雾霾,源头减排是关键

  80. 丁仲礼: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

  81. 【专论】雾霾倒逼危机治理

  82. 白春礼:为灰霾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83.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

  84.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85. 刘卫东:引领包容性全球化新时代

  86. 津渡:诗三首《穿过沼泽地》

  87. 布鲁金斯学会为特朗普政府提出50项创新政策建议

  88. [专论]决策背景复杂化态势与智库建设科学应对的探讨

  89. 潘教峰:科技智库研究的DIIS理论方法

  90.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91.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

  92. 樊春良:特朗普政府科技政策的不确定性

  93. 《科学》杂志:特朗普与科学之十大疑问

  94. 王作跃:冷战时期到奥巴马时代美国科技决策咨询研究

  95.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30多处提及创新

  96. 美欧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概览

  97.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

  98. 最新各国GDP排名和31个省份GDP排名

  99. 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

  100. @热点关注【万劲波】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制度

  101. 国家最高科技智库呼之欲出

  10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103. 潘教峰:加强智库建设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4. 王乃彦院士: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

  105. 鲁白:急功近利的评价对科学创新和合作的伤害

  106. 科学政策如何确保科研的诚信与产出

  107. 科研评价应放弃“科学管理”的思想

  108. 李侠:科技评价失灵与科研诚信的恶意透支

  109. 科技驱动文明

  110. 分类施策改革科技评价制度

  111. 科研评价要自信自立务实管用

  112. 用文化自信支撑中国科学文化建设

  113. 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114. 习近平: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115. 材料科学基金项目布局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116.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六大误区

  117. 探访科学家工作室

  118. 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

  119. 以“共享”理念驱动产业创新和经济转型

  120. 科普教育托起北京创新“新生代”

  121. 邓小平与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22. 邓小平:朱镕基是难得懂经济的干才 我不懂只能听懂

  123. 女科学家:困境与解决

  124. 谁动了美国科技预算的奶酪

  125. 刘伟平调研中科院战略咨询院

  126. 国家三类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

  127. 《有效发挥政府作用 推进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28. 李克强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129. 千年大计!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130. 河北全力打造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示范区【附各类新区名单】

  131. 权威人士和国内外媒体看雄安新区【珍藏版一】

  132. 权威人士就雄安新区建设答记者问【珍藏版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